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西北大学 | 联系我们 | 登录
 
首页 学会概况 通知公告 学会动态 会员管理 高教前沿 政策法规 资料下载 English
高教前沿
高教前沿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高教前沿

开发·内化·创新——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发布时间:[2019-08-23 10:09:25] 阅读次数:[]

赵作斌  牛换霞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学模式是最主要因素之一。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武昌理工学院探索并实施了“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使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传授知识为本”转向“培养素质为本”,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架构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是以“开发潜能、内化知识、促进创新”为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前阶段”“课堂教学中阶段”“课堂教学后阶段”三阶段和“引导”“研习”“检验”“精讲”“互动”五模块为基本架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开发”是指发掘学生潜能,通过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内在活力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定位人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过程;“内化”是指在潜能开发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消化、吸收,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运用,从而形成素质的过程;“创新”是指在开发内化的基础上,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形成新的观念、知识、方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为手段,通过开发学生潜能、内化知识、促进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素质形成与提升。“开发”“内化”“创新”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们通常认为课堂教学仅指课中45或50分钟的教学活动,这种课中教学难以达成教学目的。本文认为,课堂教学由相互联系的“课堂教学前阶段”(简称课前阶段)、“课堂教学中阶段”(简称课中阶段)和“课堂教学后阶段”(简称课后阶段)构成。

课前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前移,由引导、研习、检验和互动模块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中阶段;课中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由检验、精讲、引导、互动、研习五模块组成。其任务是根据课前检验情况精讲重点、难点,根据课中检验情况精讲疑点,通过课程思政、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引导,布置思考题指导学生研习,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创新思维;课后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由引导、研习、检验与互动模块组成。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线上线下对学生的“学”尚存问题进一步释疑解惑,帮助和督促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直至内化,并在内化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要做好教与学的反思,不断总结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这三个阶段是“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课前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中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后阶段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提升。三阶段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是通过“引导”“研习”“检验”“精讲”“互动”五大功能模块来实现“开发潜能、内化知识、促进创新”的教学理念。

引导是指教师通过人生引导、学习引导开发学生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作为“学”的主体深度参与教学活动。人生引导主要通过课程思政完成;学习引导的方式主要有推送学习资料,提出教学目的要求,提示教学重难点,阐述教学方法等。引导的基本要求是因材施教,其关键在于联系学情,紧扣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启发手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研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进行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研习”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促成教学内容内化的有效手段和必备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研习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批判式学习,是通过探究性学习完成的“三习”任务。“三习”各有侧重:预习题侧重引导、提示、启发,复习题侧重加深理解,练习题侧重思考和运用,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创新能力。

检验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视,也是调动学生内驱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确保内化效果的重要模块。检验分课前阶段检验、课中阶段检验和课后阶段检验。课前检验重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并针对性设计课中阶段教学的内容、环节、措施等;课中检验主要是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疑难之处,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略;课后检验重在了解学生知识内化的情况,保证研习效果。检验的内容应与“三习”保持一致,检验目标与内容都要针对不同水平与特征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体现差异化。

精讲是教师在通过检验充分了解学情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集中阐释的过程。精讲要突出教师对学生潜能开发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一是针对性精讲,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围绕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二是启发性精讲,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精讲的最终目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方法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精讲任务,并能够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调整精讲方案。

互动是指师生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交流、讨论、辩论、答疑等形式共同探讨、互相促进,从而激发创造性,促进知识内化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互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养成主动求知、勇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互动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自由、平等、开放的氛围,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力求达到内化的最高境界——创新。

五模块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以及具体的教学需要灵活选用。“开发潜能、内化知识、促进创新”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模式的灵魂,贯穿五大模块。

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教育观念转变。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教育观念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素质本位”,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这个根本点。

教师角色转换。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必须从“教学主体”转为“教学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对学生的“学”提出具体、适切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学习引路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作为知识内化创新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内化等。教师的备课“备”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备”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师的“教”要转变到引导、检验、精讲、互动等功能上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开发,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并有效内化。

学习方式转化。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从机械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既要乐学又要善学。探究性学习通常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必须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知识,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要求学生要敏于观察、敢于质疑、大胆发问、善于辩论、积极探究、努力求证、不断提升。学生能否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化是“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

教学评价转向。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评价从“评教”转向“评学”、以学促教。要基于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内化知识从而形成素质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相应地教学评价也应侧重对学生“学”得怎么样的评价,其重心是“评学”而非“评教”。实现教学评价转向的同时,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估教师的教学,通过“评学”倒逼教师对“教”的不断改进,以学促教,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条件转型。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必须有信息化教学条件作支撑,首先,良好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是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高校要加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师生快捷、系统、全面获取教学信息的需求。其次,“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图书资料储备为支撑,例如构建数字化图书馆,提供各种教育教学和科研软件等教育信息资源库等。最后,“开发·内化·创新”教学还要求师生做好“教”与“学”的反思,因此还需建设师生教育教学相关网站,促使师生将教案、优秀典型、个人研究成果、“教”与“学”心得体会等资源共享。总之,教学条件转型是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保障。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潜能并促使其内化。“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目标对传统教学的变革。其一,就课堂教学目的而言,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其二,从课堂教学方法来看,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五模块等多样化的模块与探究式、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将知识有效内化。其三,在课堂教学时空方面,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时空扩展到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过程既“前移”又“延伸”,学生要想完成学业必须付出大量精力进行探究性、批判式学习,保证了教学目的的达成。其四,就学生学习状态而言,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通过“五模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其自觉主动学习,通过三阶段的有机教学整体促其主动探究、不断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生机勃发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通过 “引导”“研习”“互动”“检验”发现和发掘学生个性特长与潜能,通过针对性“精讲”“互动”来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探索欲望。其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创新始于“问题”。“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始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和课前“研习”倡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勇于向课本、向教师挑战;通过“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勇于质疑、敢于辩论;通过课后“研习”“互动”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基础上引发学生探究更多、更广泛的问题。整个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能快速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第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以机械学习为主,依赖书本、依赖教师、被动接受,成为知识的“储存器”与“接收器”。“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导”与“研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求证;通过“引导”“精讲”“检验”模块促使学生改变依赖书本、依赖教师的课堂习惯,主动深入思考;通过“互动”倡导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造力。由此可见,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全新变革,实现了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传授知识为本”向“培养素质为本”的根本转变。“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与大学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对高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原载2019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Design & Support  技术支持:新势力网络